立足全球,保护鹤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水域和迁徙通道。通过科学研究、示范与倡导,激发更多的人参与到缓解和消除鹤类及其栖息地所面临的威胁的行动中。
全球项目国际鹤类基金会(International Crane Foundation, ICF)是全球唯一一家致力于研究和保护所有15种鹤类的非营利组织,总部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巴拉布市。1971年,出于对全球鹤类濒危状况的关注,美国康奈尔大学两名正在攻读鸟类学博士的研究生——让··索伊(Ron Sauey)和乔治··阿基博(George Archibald)决定成立一个集科学研究、生境恢复和保护、环境教育、饲养繁殖、鹤类再引入于一体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来保护全球15种鹤类。经过两年的筹备,1973年,在索伊家族的慷慨支持下,让和乔治以每年一美金的租金租下了索伊家族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巴布拉市郊的养马场,ICF由此诞生。
目前,ICF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工作,在中国设有代表处,在柬埔寨、印度、南非、越南、赞比亚和美国德克萨斯州设有办公室。
中国是世界上鹤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1979年,ICF联合创始人乔治··阿基博带着近百页白鹤在印度及朱鹮在朝鲜半岛非军事区的彩色打印图片,受邀访问北京,协助中国科学家在中国寻找当时在亚洲其他国家已濒临灭绝的白鹤和朱鹮。1980年冬,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周福章、丁文宁首次在鄱阳湖发现白鹤越冬种群。1981年,他们的同事刘荫增在陕西首次发现当时世界上仅存7只的野生朱鹮。80年代,中国进入发现鹤类重要分布区域,划定自然保护区,开展公众教育和栖息地保护实践的鹤类保护起步阶段,扎龙自然保护区、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盐城自然保护区等在这一阶段相继建立。ICF与中国的故事篇章也从此开启。